網路裝置的分類
*
在網路上用來轉送封包的裝置可分成數個種類,如集線器(Hub),交換式集線器(Switching Hub),交換器(Switch),路由器(Router),橋接器(Bridge)等等.但事實上這些名稱的使用有些混亂,今試就這些裝置它們用來轉送封包的運作功能與原理來替它們分類.網路裝置按照運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成四類:
A.中繼器:Reapter
不會去查覺封包中究竟是存放什麼資料它只是單純地將封包視為電子或光訊號然後轉送這些訊號一般所謂的集線器(Hub),中繼集線器(Reapter hub)就屬此類.
B.橋接器:Bridge
會依照封包前面的MAC(Media Acess Control)標頭的內容來判斷封包的傳送目的地,然後進行轉送動作.一般所稱的Layer 2交換器(L2交換器)或交換器(switch),交換式集線器(Switching Hub)就屬此類.
C.路由器:Router
會依照資料傳輸等級的通訊協定的標頭內容來判斷傳送目的地.以TCP/IP協定為例,會依照IP標頭的內容來判斷封包的傳送目的地.
D.其它(閘道器Gateway等等)
在網路上轉送封包的基本方式就是中繼器(Reapter),橋接器(Bridge),路由器(Router)這三種.不過有些網路裝置並非使用轉送封包的方式來傳輸資料.這些裝置連結了採用不同傳輸方式的網路,當它在應用程式等級中收到資訊後會,將資料轉換成另一種方式再重新傳送出去.這種裝置有各式各樣的方式,它們統稱為閘道器(Gateway).
*
*網路裝置名稱的歷史由來
*
各類網路裝置有各式各樣的名稱足以讓人錯亂.
中繼類,例如:中繼器(reapter),集線器(hub),中繼集線器(reapter hub).
橋接類,例如:MAC橋接器(MAC bridge),橋接器(bridge,1980年代中期以後),交換式集線器(switching Hub),Layer 2交換器(L2交換器).
路由類,例如:閘道器(gateway,使用於internet),橋接器(bridge,1980年代中期以前),路由器(router),Layer 3交換器(L3交換器).
閘道類,例如:閘道器(gateway,使用於internet以外),郵件閘道器(mail gateway)
之所以會這樣是有一些歷史背景因素的.

目前網路技術可以分成2個源流.第一個源流是由1969年開始的ARPANET專案,而逐漸演變今日的internet這個源流.不過初期的ARPANET在技術上和現今這種TCP/IP協定的internet是不同的.現今的internet是由於1970年代中期所提出的一些技術而開始成形的.這些技術是為了讓大學或研究中心的區域網路,可以和internet連結而被提出.這時用來轉送封包的裝置被稱為閘道器(gateway),它就是今日路由器的起源.到目前為止(2001),包括RFC(Request For Comments)等internet文件都還是使用閘道器(gateway)這個名稱,就是受到當初這個名稱的影響.閘道器(gateway)在目前而言還有另外一種意義.在目前閘道器是用來連接兩種不同方式的網路的裝置總稱(如郵件閘道器可以讓採不同方式的郵件能互相連接).internet上的閘道器也是用來讓internet與區域網路這樣不同性質的網路可以互相連接的裝置.所以這些裝置被稱為閘道器.不過這些裝置的內容已不再是閘道器了,它的內容和現今的路由器是一養的.
另一個源流則是1975年Xerox公司的Pale Alto Research Center(Xerox PARC)發明的Ethernet與當時使用的XNS(Xerox Network System)通訊協定.這種網路使用了中繼器(reapter)與橋接器(bridge)這兩種裝置.中繼器將將封包視為電子訊號加以傳遞類似今日的中繼集線器(reapter hub).至於這時的橋接器其運作原理則和路由器相同,換句話說,這個相當於目前路由器的裝置,在當時被稱為橋接器.所以不論是Internet或Ethernet,在當時都是利用相當於目前路由器(router)的裝置來負責封包轉送的主要工作.而Internet稱此裝置為閘道器(gateway),而Eernet則稱之為橋接器(bridge).

到了1980年代中期出現了MAC橋接器(MAC bridge),它是利用MAC位址來轉送封包的,其運作原理與現今的Layer 2交換器相同.由於它利用封包前面部份的位址來進行轉送動作所以它不屬於中繼器.就運作原理來看,它接近於橋接器(現今的路由器).但是它是利用MAC位址來判斷傳送目的地,這點就和橋接器(利用IP位址來判斷傳送目的地)不同.由於它是在MAC這個層級進行轉送動作的橋接器,所以這種裝置被稱為MAC橋接器或MAC等級橋接器.
由於MAC橋接器大量流通迅速普及起來,且人們在稱呼它時往往省略MAC而單單稱它為橋接器,於是最後造成了混亂.為了避免混淆便將原本的橋接器改稱為路由器,而此時Internet上的閘道器也被改稱為路由器.如此一來網路裝置就變成中繼器,橋接器,路由器這三種分類了.

但是好景不常,當10BASE-T技術引進之後,出現一種叫集線器(hub)的裝置,此種裝置不久就再度造成混亂,那就是交換式集線器(switching hub)的出現,由於它的運作原理是橋接器(MAC bridge),所以應該稱為交換式橋接器(switching bridge)似乎比較妥當.但是當時在一般人的觀念認為router是屬於高階的,而bridge是屬於低階的.在此種時空背景下,若將此裝置命名為交換式橋接器(switching bridge)的話可能會給人帶來負面印象,因此在生產廠商推波助瀾之下,將此裝置命名為交換式集線器(switching hub),為的是強調它比橋接器橋功能更好而且和集線器一樣簡單易用.但是這樣就又跟原本的集線器(hub)產生混淆為了避免困擾索性將原本的集線器改稱為中繼式集線器(repeater hub)了.
交換式集線器真的是一個trouble maker,它不僅是混淆了集線器的定義,同時對橋接器這個名稱也帶來了影響.因為當時的橋接器是以軟體來進行轉送動作速度較遲緩所以最後就被交換式集線器所取代.

在交換式集線器之後,隨之而來的便是ATM(Asynchroous Transfer Mode)的熱潮.在當時大半的業界人仕深信,ATM是網路的終極技術,它將會一統網路天下.由於ATM是以電話的交換機為基礎,所以ATM使用的裝置就被稱為交換器(switch).
當時一些廠商在行銷戰術上巧妙運用ATM的人氣,不斷放出路由器是過時產品未來將由交換器主導的風聲,然後將交換式集線器以及由此發展出的裝置,全部都改稱為交換器或LAN交換器來進行販售,由於這時剛好也是利用硬體(交換元件)來進行轉送動作的技術的普及期,所以這項戰術完全成功,順利地塑造出交換器將取代路由器的風潮.

後來一些廠商即使推出的產品沒有使用交換元件,而是利用高速處理器配合軟體來進行轉送動作,也以交換器之名來販售.
由於交換器一詞原本就是指能夠轉換資料和訊號的轉送裝置.所以不論是以軟體或硬體的方式達成,都可以稱之為交換器.如此一來,交換器的層面就就更廣了,同時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和路由器一樣,利用IP位址來判別目的位址的交換器,更甚而有些路由器採用交換式路由器(switch router)來稱呼.這種現象導致消費者無法從產品的名稱來辨別屬何種裝置這造成了相當程度的困擾最後就依據該裝置是利用網路層級的那一層功能來傳送封包而將之命名為Layer 2交換器,Layer 3交換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chen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